众所周知,24节气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清明节就是24节气之一,可是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每年的清明节都在公历的4月5号左右呢,为什么不是按照农历过呢,难道古代人用的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阳历吗
为了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你要弄清楚四个概念,生活中常用但大多数人可能会经常混淆,公历就是我们现在日常使用的历法,农历是我国古代使用的历法,阳历是根据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规律制定的历法。阴历是根据月球围绕地球运转的规律制定的历法。
很明显,阳历和阴历这两个概念的范围比另外两个要大,可以说世界上任何一种历法,归根结底不是阴历就是阳历,如果你简单的认为公历是阳历的一种农历是阴历的一种,那就错了,要是真有那么简单,清明节,为什么按照公历过这个问题永远解释不了。
公历确实是一种阳历,但农历系不完全是阴历,也不完全是阳历。它其实是一种阴阳合历。
刚开始农历其实是阳历的一种,农历顾名思义就是指导农民进行耕种的立法,我们都知道中国文明是农耕文明,想要吃饱饭就得靠种地,相较而言,对耕种影响更大的明显是太阳,哪天冷哪天热哪天适合播种哪天可以收获貌似和月亮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于是古人通过从劳动中积累的人生经验,慢慢整合出一套太阳的运转规律,后来加以发展和改良就是24节气啦,这就是早期的农历。
有句话叫十五的月亮16圆,不是15就是16吗,你看这里的15和16就是阴历,月份的长短根据的是月亮的变化,阴历根据月球的运动规律来制定,把完全看不到月亮的一天成为朔日,定为每月的初一月亮*圆的一天成为望日,作为每月的15或16。这种立法的好处就在于你完全可以通过观察月亮的盈亏来估计大体日期今天几号,抬头看看月亮就解决了。
一个闭塞的小村落,即使完全不与外部世界进行沟通交往上百年后日期还很可能和外界保持一致,这就是采用朔望月的好处。不像现在日期,你还得掏手机看一下,古人先通过地球围绕太阳运转的周期确定了一年的长度就根据月球围绕地球运转的周期确定了月份的长度两种历法相结合,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能力,这样一来,通过立法人们就既可以按照农时播种收获,又可以在没有日历的情况下大致确定日期了。
公历在中国推行以后人们发现节气正好和公历对的上,自然就能用公历来相对简单的表示24节气啦,就是清明节在每年公历4月5号左右的原因